優質的服務流程
· quality of service processes ·
- 需求溝通傾聽客戶需求,了解用戶使用環境和現場工況
- 方案設計根據現場實際工況,針對性出具解決方案
- 合同簽訂技術和商務規范確認,簽訂合作協議
- 產品制作選擇最優質的元器件,嚴格按照技術協議
- 調試安裝現場規范安裝,靜態動態調試,分析儀運行
- 售后服務后續維護,持續跟進,終身維修
山東濟南市槐蔭區太平河南路1567號均和云谷濟南匯智港6號樓
碳達峰、碳中和是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熱點和重點。環境及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碳的直接測量是核算和評估等工作的基礎和數據支撐,本文將對我國現行二氧化碳測量方法標準進行梳理。
《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測量 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GB/T 34286-2017)由氣象部門提出,規定了使用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測量環境大氣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濃度的方法,適用于開展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濃度的測量,在非污染大氣下,其測量精度應小于0.1×10-6mol/mol。
《氣相色譜法本底大氣二氧化碳和甲烷濃度在線觀測方法》(GB/T 31705-2015)由氣象部門提出,規定了本底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氣相色譜在線觀測方法。
《氣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的測定 氣相色譜法》(GB/T 8984-2008)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提出,規定了氣體中二氧化碳的氣相色譜測定方法,適用于氫、氧、氦、氖、氬、氪和氙等氣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分項測定,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的總量(總碳)測定。
《固定污染源排氣匯總顆粒物測定與氣態污染物采樣方法》(GB/T 16157-1996)由環境保護部門提出,規定了使用奧氏氣體分析儀法測定固定污染源排氣中二氧化碳的方法,其原理為用不同的吸收液分別對排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吸收,根據吸收前、后排氣體積的變化,計算出該成分在排氣中所占的體積分數。
《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和甲烷觀測規范 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QX/T 429-2018)是氣象行業標準,除規定了利用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觀測二氧化碳方法外,還對觀測系統、安裝要求、檢漏與測試要求、運行和維護要求、溯源及數據處理要求等做了規定,適用于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的在線觀測和資料處理分析。
《固定污染源廢氣 二氧化碳的測定 非分散紅外吸收法》(HJ 870-2017)是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規定了測定固定污染源廢氣中二氧化碳的非分散紅外吸收法,適用于固定污染源廢氣中二氧化碳的測定,方法檢出限為0.03%(0.6g/m3),測定下限為0.12%(2.4g/m3)。
《環境空氣 無機有害氣體的應急監測 便攜式傅里葉紅外儀法》(HJ 920-2017)是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規定了測定環境空氣中無機有害氣體的便攜式傅里葉紅外儀法,為定性半定量方法,適用于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碳的現場應急監測,以及篩選、普查等先期調查工作,方法檢出限1mg/m3,測定下限4mg/m3。
《沼氣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測定 氣相色譜法》(NY/T 1700-2009)是農業行業標準,規定了沼氣中二氧化碳的氣相色譜實驗方法,適用于沼氣中二氧化碳的測定。
《本底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瓶采樣測定方法-非色散紅外法》(QX/T 67-2007)是氣象行業標準,規定了本底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非色散紅外測定方法,適用于本底大氣瓶采樣樣品二氧化碳濃度的測定。
《工作場所空氣有毒物質測定 第37部分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GBZ/T 300.37-2017)為國家職業衛生標準,規定了工作場所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不分光紅外線氣體分析儀法,適用于工作場所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檢測,方法檢出限為0.001%。
綜上,我國氣象、生態環境、農業、職業衛生及石化工業等部門均提出了二氧化碳測量方法標準,涉及到的方法原理有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非分散(不分光、非色散)紅外光譜法、傅里葉紅外光譜法、氣相色譜法及奧氏氣體分析儀法等。這些方法根據原理、采樣方式、樣品基質及特性不同,適用于各類應用場景。
其中農業、職業衛生及石化工業的二氧化碳測量方法主要是為了解決產品組分、職業防護等特定領域問題,從溫室氣體測量角度出發,在環境大氣方面,氣象部門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測量方法體系,以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GB/T 34286-2017和QX/T 429-2018)和氣相色譜法(GB/T 31705-2015)為主,生態環境部門提出的便攜式傅里葉紅外儀法(HJ920-2017)僅適用于應急監測;在污染源廢氣方面,生態環境部門提出了非分散紅外法(HJ870-2017),而奧氏氣體分析儀法(GB/T 16157-1996),由于測試精度以及現場工作便利性的原因,在實際工作中應用不多。
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測量領域,與環境大氣二氧化碳測量方法體系相比,污染源廢氣僅有一個手工測量方法,無在線監測技術規范,而“碳源監測”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保障。國際上對于溫室氣體排放測算有“排放因子法”與“直接測量法”兩種方法,直接測量法在精確度上優勢較為明顯,也是排放因子法中“排放因子”的基礎來源。下一步,可以現有方法標準為依托,進一步優化完善方法體系,構建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溫室氣體源、匯觀測網絡,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效測量支撐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