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的服務流程
· quality of service processes ·
- 需求溝通傾聽客戶需求,了解用戶使用環境和現場工況
- 方案設計根據現場實際工況,針對性出具解決方案
- 合同簽訂技術和商務規范確認,簽訂合作協議
- 產品制作選擇最優質的元器件,嚴格按照技術協議
- 調試安裝現場規范安裝,靜態動態調試,分析儀運行
- 售后服務后續維護,持續跟進,終身維修
山東濟南市槐蔭區太平河南路1567號均和云谷濟南匯智港6號樓
新華社濟南12月20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劉寶森、王井懷)環境保護部日前公布2015年第二批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弄虛作假典型違法案例,少數不法企業在自動監控設施及數據上弄虛作假。
準確的環境監測數據是正確實施環境治理決策的基礎。在需要進一步嚴厲打擊企業惡意違法的背后,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地區環保數據監測仍難以跳出政府部門“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局面。專家認為,從體制機制上改變數據監測固有模式,是保障數據真實性的關鍵所在。
A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頻發的臺前幕后
長期以來,違法排污者試圖通過花樣繁多的手段干擾環保部門數據監測,試圖逃避環境保護部門的監管。
據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污染源監控室副主任石敬華介紹,排污企業主要通過2類方式干擾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進行數據造假:
一類是通過修改設備工作參數等軟件手段造假,比如實際監測的排放濃度是1000毫克每立方米,在軟件計算時加了個0.1的系數,結果就成了100毫克每立方米。
另一類是通過破壞采樣系統等硬件手段造假,比如在設備采樣管上私接稀釋裝置等。山東省在2013年查處的17家企業中,12家采用軟件手段,5家采用的硬件手段。
企業公然干擾在前,然而更讓人擔心的是其背后存在的監管模式痼疾。
長期以來,以政府相關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為主開展監測活動的單一管理體制是我國環境監管的主流模式。
山東省環保廳此前通過調研發現,受體制機制的制約,這種環境監測已越來越不適應環保工作的需要。一是政府既當提供環境監測信息的運動員,又當負責監督管理的裁判員,環境監測數據公信力容易受到質疑。二是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環境質量的監測數據基本由各級環保部門自行監測上報,“考核誰、誰監測”。
有關專家認為,這種監測模式容易受到同級政府行政干預,易滋生地方保護主義甚至腐敗的發生,而政府部門自己監控、發布數據讓監測數據公信力大打折扣。
B監測體制機制改革擺脫政府干擾積弊
隨著環保標準的日漸加嚴,環境監測服務需求與日俱增,政府監測機構漸顯分身乏術,監測體制機制改革呼聲越來越高。
記者采訪發現,早在2012年山東就開全國先河,啟動環境監測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在管理體制上,環境質量考核“上收一級”,污染源管理“下放一級”,省級負責各地市環境質量的監督監測,污染源監督監測下放到各市、縣(市、區)。
而在監測機制上,實行“轉讓-經營(TO)”管理模式,即第三方監測。推行“監測設備有償轉讓,專業隊伍運營維護,專業機構移動比對,環保部門質控考核,政府購買真實數據”運轉機制,并建立“運營公司內部質控,比對公司移動比對,省級環保管理考核,市級環保定期互查”及“社會公眾參與監督”的“4+1”監督機制,以提高數據質量。
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解釋說,改革將環境質量監測實行上收一級管理。上級環保部門負責監測單位,地方環保部門協助開展工作,并相應負責監管下一級環境質量監測。形成了上級環保部門以宏觀為主、下級環保部門以微觀為主的監測管理職責體系,由過去“考核誰、誰監測”轉變為“誰考核、誰監測”,從體制上有效避免了可能的同級行政干預。
山東的TO模式最早從大氣數據監測入手,隨后又擴展到水環境監測。
記者發現,在這個模式下,專業化的社會機構通過競爭分別獲得監測設備運營業務和數據比對業務,兩者獨立運營,互相監督;政府的環境監測部門對運營單位、比對單位進行質控管理考核;政府部門花錢購買真實數據。改變了以往的工作模式,質控管理效果明顯提高。
C推廣監測改革新模式擰干數據水分
改革給山東環境監測帶來兩大改變。以大氣為例,目前,山東省空氣站設備運行率和準確率均提升到90%以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空氣質量良好率由過去各地自行上報的90%以上下降到60%左右,“擰干”了過去的水分。
國務院今年印發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提出,地方各級環境保護部門相應上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并大力推動環境監測社會化服務。但據記者了解,環境監測體制機制改革雖在山東等個別省份試行,但并未在全國全面推開。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指出,在實際工作中,各級政府、企業、社會的環境監測事權劃分不夠清晰,存在責任落實不到位、監測數據受行政干預的現象。
改革有效避免外界因素干擾,但如何避免第三方監測也可能出現的數據造假問題?據悉,山東要求,被考核運營單位必須在省環保部門指定的賬戶打入全部運營站點3個月運營費用作為抵押,對達不到運營要求或違規操作的,扣減相應的運營費用直至終止運營合同、取消其山東境內運營資格、情節嚴重觸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門依法處理,其運營設備由運營單位自行處理或按照使用年限進行折舊,由省環保部門有償轉讓給其他運營單位。
山東省環保廳環境監測處處長張慶偉說,監測“外包”還帶來了兩方面好處:一是有效減少事業單位的人員配置和費用支出,統計顯示,全省空氣站運行成本(含設備更新)比原有模式降低了15%;二是彌補事業單位技術人員專業欠缺的遺憾,將環保部門對污染源監測轉變為對環境監測專業服務公司的質量控制,保證監測數據的專業含量。